打造新材料平臺型企業
打造新材料平臺型企業《一二三四在线播放视频国语版下载 高清 免费》并廣泛征求修改意見和建議,一二三四在线播放视频国语版下载 高清 免费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面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● 本報記者 楊潔
聯泓新科董事長鄭月明近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聯泓新科的愿景是“成為新材料領域的卓越企業”。未來,聯泓新科將重點投資布局新材料“卡脖子”領域,打造新材料平臺型企業,在新材料細分領域形成若干產業集群。
光伏拉動EVA需求增長
中國證券報: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經營是否帶來壓力?
鄭月明:雖然外部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性,但新材料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、基礎性、支柱性產業,受到政策和市場需求雙重推動,景氣度較高,特別是在一些高端“卡脖子”領域,比如新能源領域一些關鍵材料,國產化空間廣闊,具有很強的確定性。近年來,光伏產業快速發展,公司主要產品EVA光伏膠膜料需求持續旺盛。
中國證券報:目前國內EVA產能情況如何?對未來幾年供需態勢如何判斷?
鄭月明:長期以來,國內EVA高度依賴進口,特別是高VA含量EVA產品進口依存度更高,2021年進口依存度約50%。中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,持續帶動對EVA高端料的需求,市場前景良好。據行業相關機構預測,2023年行業高景氣度有望持續,全球光伏裝機預計可達到350GW左右,2025年全球新增裝機有望超過500GW。EVA作為光伏膠膜的主要材料,其需求將隨著光伏新增裝機量的持續增長而快速增加。根據規劃光伏裝機量預測,2025年國內EVA整體需求量將超過330萬噸,光伏膠膜料需求量將超過230萬噸。產能方面,由于EVA樹脂擴產周期長,供給放量節奏慢,EVA有望成為未來幾年產業鏈供應較緊張環節之一。
中國證券報:公司“十四五”期間有哪些發展思路?
鄭月明:“十四五”期間,公司將在進一步做大做優現有產業的同時,主要投資布局新能源材料、生物可降解材料、電子材料等領域。新能源材料包括EVA光伏膠膜料、碳酸酯鋰電溶劑、UHMWPE鋰電隔膜材料等,生物可降解材料包括PLA、PPC等,電子材料包括高純電子特氣。希望經過“十四五”時期的發展,實現規模和效益的跨越增長,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。
中國證券報:公司目前主要有哪些新項目,進展如何?
鄭月明:“10萬噸/年鋰電材料-碳酸酯聯合裝置項目”已于近日建成中交,主要產品可用作鋰電池電解液溶劑?!?萬噸/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9萬噸/年醋酸乙烯聯合裝置項目”“年產10萬噸乳酸和4萬噸聚乳酸一期項目”“1萬噸/年電子特氣和3000噸/年鋰電添加劑項目”等將在今年陸續建成中交。
《一二三四在线播放视频国语版下载 高清 免费》并廣泛征求修改意見和建議,《一二三四在线播放视频国语版下载 高清 免费》正在投資建設的“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體化項目”,總投資125億元,包括130萬噸/年DMTO裝置(甲醇制烯烴裝置)、20萬噸/年EVA裝置(乙烯-醋酸乙烯共聚物裝置)、30萬噸/年PO裝置(環氧丙烷裝置)、5萬噸/年PPC裝置(聚碳酸亞丙酯裝置)等。該項目已被納入山東省重大項目名單,并通過安評、能評、環評等評價審批,預計2024年-2025年陸續建成投產。
中國證券報:作為一家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,公司在助力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方面有怎樣的想法?
鄭月明:聯泓新科作為國家級“綠色工廠”,始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,布局綠色產品,創新綠色工藝,追求綠色效益,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。比如我們布局的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綠色材料,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和“白色污染”治理。同時,公司通過持續的工藝優化和技術創新提升裝置運營水平,開展一系列技改,加大環保設施投入,做好節能減排工作。
以EVA裝置為例,公司每天生產的EVA光伏膠膜料可以滿足約96MW的光伏裝機需求。按照平均每天發電4小時、每年發電1460小時計算,公司一天生產的EVA光伏膠膜料一年可支持發電約1.4億度;全年生產的EVA光伏膠膜料可支持發電約467億度,相當于超過1400萬噸標準煤的發電量。公司持續優化EVA裝置運行能力,2022年一季度管式尾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實施后,EVA產能提高約25%,單位產品能耗降低約25%,裝置運行周期延長,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,增強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產品的市場影響力。公司新規劃布局的EVA項目投產后,EVA產能將在現有基礎上增長約135%,將進一步助力光伏發電,助力“雙碳”目標實現。
中國證券報:公司未來能夠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有哪些?
鄭月明:聯泓新科過往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戰略布局的前瞻性,背后離不開優秀企業文化的支撐。未來的持續成長,仍然要靠杰出的戰略、卓越的執行和優秀的文化。
中國證券報:公司形成了怎樣的企業文化?如何體現在團隊的工作上?
鄭月明: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是“求實進取、創新專注、分享共贏”,分別代表了我們做事的態度、工作的原則和共同成長的決心。
我們十年前建設一期項目,從總承包(EPC)合同簽訂到建成投產僅用15個月,創造了行業內同類裝置建設時間最短、一體化開車一次成功的紀錄,被業內稱為“聯泓速度”。這些都是我們企業文化和團隊卓越執行的體現。公司是實現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甲醇制烯烴(MTO)和烯烴分離一體化技術工業化商業運行的首家企業,在國內率先開發出EVA光伏膜料,打破了國外壟斷,并率先實施了國內首套EVA裝置管式尾技術改造,有效增加了裝置產能,進一步提高了運營效率。裝置投產后,通過不斷技術創新提升裝置運行效能,關鍵指標保持業內領先水平,形成了自身競爭優勢,這是團隊追求卓越和專注主業的結果。在企業發展的同時,我們注重與員工、客戶、股東、各方合作者分享共贏。比如上市以后連續進行現金分紅,實施多輪員工股權激勵,積極在環保、教育等方面踐行社會責任,組織公益捐贈、志愿者活動等。
- 晚間提醒:為什么說半導體不能輕易下車?看完這條利好消息就懂了
- 年內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將壓減到16個月
- 公布CPI構成,非常重要
- 提前還房貸,真的可行嗎?一定劃算嗎? | 來聽新聞
- 比爾·蓋茨又有新動作!超9億美元入股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
- 通州與北三縣生產總值超2309億元,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年
- 棚戶區改造政策匯編(含資方準入、補償條件、稅務補貼)
- 美聯儲會議紀要:需進一步加息已成共識 非票委中有更鷹派的聲音
- 2022年南通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:GDP同比增長2.1%
- 俄稱已做好準備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實現特別軍事行動目標
- 不動產私募基金試點啟動,PE機構躍躍欲試
- 美聯儲會議紀要:在上次會議上 幾乎所有美聯儲官員都支持加息25個基點
- 指數基金投資(二):寬基指數
- 美聯儲公布2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 美股三大指數漲跌不一
- “牛市旗手”聞風而動,公募重倉龍頭券商浮盈可觀
- 成績單亮相!銀行加碼這類貸款
- 情況反常,澳洲政府,沒錢了?
- 中炬高新突發“黑天鵝”,72只基金踩雷
- 三大指數縮量震蕩 衛星導航概念異軍突起
- 利好二手房市場!一地出臺9項樓市新政
- 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再放鷹:終端利率必須達到5%以上,今年有望戰勝通脹
- 理性看待房貸年齡期限放寬
- 機構密集調研 中小市值公司受青睞
- 江西南昌一運載981噸汽油的油船起火 現場明火已被撲滅
- 財聯社2月23日電,美國財長耶倫和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將于本周討論援助烏克蘭的相關事宜。
- 財聯社2月23日電,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,與會者表示需要限制性貨幣政策,直到美聯儲確信通脹正下降到2%,并稱這一過程可能需要“一些時間”;與會者表示經濟前...
- 重磅!諸暨要出房產新政!延長契稅補貼時間!
-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煤礦坍塌救援持續 有51人失聯
- 瑞典首相:瑞典、芬蘭和土耳其之間的“入約”談判將于3月恢復
- “轉貸降息”灰色生意涌動 監管重拳打擊違規操作
- 比爾·蓋茨又有新動作!超9億美元入股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
- 新西蘭聯儲主席奧爾:看到物價壓力開始緩解的早期跡象
- 出生人口“六連降”!河南62年來首現負增長,專家稱生育補貼效果或有限
- 遼寧物業企業住宅管理面積TOP50發布,你家物業上榜沒?
- 新西蘭央行加息50個基點至4.75% 稱抗通脹戰爭遠未結束
- 保險私募基金登記數量創新高
- 出生人口“六連降”!河南62年來首現負增長,專家稱生育補貼效果或有限
- 港股回調 機構加速逢低布局
- 突發!萬億銀行巨頭遭大手筆減持
- 突發!重大信號傳來,中國或將大規模調整經濟格局?。?!
更多
熱點 | 財聯社2月23日電,Lucid Group四季度產量為3493輛,環比增長53%;2022年交付量為4369輛;2023年產量指引為10000輛至14000輛。
可以預見的是,在信息庫不斷豐富和算法不斷進步之后,ChatGPT同樣會吐故納新,越來越智能。
熱點 | 美聯儲會議紀要:需進一步加息已成共識 非票委中有更鷹派的聲音
同樣,由于之前缺乏對淮河的有效管理和利用,淮河兩岸也一度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
熱點 | 美聯儲會議紀要:需進一步加息已成共識 非票委中有更鷹派的聲音
“圖的就是這個!這股熱鬧勁兒,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。
熱點 | 易方達四只基金齊布局!800億龍頭將困境反轉?
在王瑞霞看來,很多文物非常脆弱,如古籍、絲織品等,一旦被破壞,就不可再生,但可以通過文物“數字檔案”進行“復活”,同時至今仍流散在海外的中國文物,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重建
熱點 | 財聯社2月23日電,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,與會者表示需要限制性貨幣政策,直到美聯儲確信通脹正下降到2%,并稱這一過程可能需要“一些時間”;與會者表示經濟前...
在剛開年的這兩個月里,工程師王勝就走訪了60多家企業
熱點 | 權益固收“雙管齊下”,公募ESG主題產品發行升溫
不過令美國失望的是東南亞國家打了幾十年的仗,基礎建設一塌糊涂,根本無法嫁接制造業的轉移,這讓國際資本最終還是流向了中國。